重構母女關係 陪伴幼童拾回快樂

「我恨她。」這是珍妮與親子互動導師Yannis談及對五歲長女悅兒時的第一句說話。

珍妮是兩女之母,Yannis回想起,她首次帶著悅兒和三歲半的妹妹希兒到訪一片天,不修邊幅的外貌,充滿故事的神情令人印象特別深刻。「和媽媽多次交談後,才知道她複雜的情緒來自於婚姻和女兒的狀況。」Yannis憶述,珍妮與丈夫關係不佳,悅兒於一歲半前多與爸爸和祖母相處,言行舉止自然相像。沒想到悅兒的一舉手一投足,卻讓珍妮不自覺地把對丈夫的負面情感投射到女兒身上。與此同時,妹妹希兒被確診患上自閉症,珍妮既自責又愧疚,決定把大部份時間用來照顧她。育兒的疲憊和情緒問題漸漸令珍妮忽略了悅兒,也忽略了自己。

媽媽和悅兒的關係愈趨疏離。媽媽對悅兒的日常對話,不是命令式的句子,就是每句皆與妹妹相關—「把這兒收拾」、「幫妹妹拿東西」、「你坐這裡,等妹妹下課」。媽媽的心中沒有自己,日程和生活全部圍繞著妹妹,悅兒很怕,怕媽媽的心沒有她,這個家也容不下她。為此她決定用更多「反叛行為」去引起媽媽注意:打妹妹、鬧脾氣,心想就算是被罵也好,起碼媽媽的目光能停留在自己身上,卻不知道這令本來情緒不穩的媽媽壓力更大。憎恨和忽略長女的內疚在珍妮心裡交纏,令她衝口說出憎恨女兒的話。

親子互動導師細心聆聽後,決心透過不同方法為媽媽重新建構對自己的關愛、與女兒的關係以及社交網絡。Yannis分別輔導和開解珍妮和悅兒,成為她們之間溝通的橋樑,同時協助珍妮和其他照顧者建立關係,尋找認同和支援。另外,親子互動導師們以回應式照顧從旁支援媽媽,令她幫助悅兒和希兒尋找自己,發展和成長。有次,悅兒做了一份小手作送給媽媽,媽媽在Yannis 的鼓勵下給予悅兒讚賞和肯定。看到悅兒臉上綻放的笑臉,珍妮才驚覺自己從沒好好正視過女兒:悅兒不是任何人的投射,而是與丈夫和希兒有著截然不同個性和興趣的五歲女兒。

悅兒在親子互動導師的幫助下,發掘她的興趣,展現了繪畫的天份。

Yannis 為珍妮送上一對耳環,說這對耳環上的小珠和花朵代表著女兒們,而中間的大圈代表著珍妮,因為她是一個家的中心,也是女兒們的中心。「『要學會珍惜自己,肯定自己,才能好好對待你常掛在口邊的小公主們。』我聽到後流下淚來。這對耳環太貴重了,我沒勇氣戴,也不配戴上。但Yannis說,到有一天我願意學習面對自己,善待自己時便戴上它。」媽媽看著這對耳環沉思著。

親子互動導師親手製作了一張心意卡,鼓勵媽媽善待自己,珍惜女兒。

珍妮努力重解母女關係,悅兒也盡力分擔媽媽的煩憂,幫忙照顧妹妹希兒。

珍妮對待女兒的態度有所轉變,慢慢地改善了她們的關係。悅兒也不再打鬧,開始打開心扉接納希兒,學習和她相處。半年後的一個下午,珍妮如常帶著兩位女兒來到一片天。這天的珍妮好像略有不同:整齊漂亮的衣著、雙手牢牢地拖著兩位女兒,還有,繞髮絲到耳背時亮出的一對耳環。「現在的你,愛她們嗎?」親子互動導師聆聽珍妮近來的感受後,問道。

媽媽看著面前吵鬧卻笑聲不斷的兩姐妹,笑而不語。我想,我們都有答案了。

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: EN